News information
分类:行业资讯 发布时间:2023-09-12 访问量:596
ADC药物是什么
ADC由抗体、Linker和细胞毒性分子三者组成,兼具特异性抗体的靶向能力、高选择性、稳定性与负载药物的高效抗癌潜力,具有极高的杀伤能力。
目前已上市的ADC产品共14款,其中9款在2019年后上市。Mylotarg ®(gemtuzumab ozogamicin)是FDA批准的第一个ADC药物。
ADC药物发展历程
第一代ADC
采用鼠源抗体+高活性payload+不稳定linker+随机偶联策略,免疫原性高,为不同DAR值组分的混合物,代谢不稳定,安全窗窄,成药挑战较高,代表性品种为Mylotarg。
第二代ADC
采用人源化抗体+ 高活性payload+稳定linker+随机偶联策略,免疫原性低,代谢稳定性大幅提高,治疗指数提高,代表性品种为Kadcyla和Adcetris。
第三代ADC
为定点定量偶联技术,采用低DAR值、高活性payload的策略,代谢稳定性、均一性好,初步临床表现喜人,仍待进一步验证,代表性品种ARX788和四川科伦的A166。
第四代ADC
技术采用高DAR值(4-8)、中低活性payload策略,payload具有较高的旁观者效应,最重要的特点是对肿瘤表面抗原低表达和高表达抗原肿瘤都具有很好的疗效,代表性品种为Enhertu、Trodelvy和四川科伦的SKB264。
ADC药物上市靶点
自2000年FDA批准首款ADC药物Mylotarg上市以来,全球已经有共计15款ADC药物上市。这些已上市的产品在适应症方面基本平均分布在实体瘤和血液瘤之间。
就研发企业而言,涉及ADC的研发企业既包括跨国药企如辉瑞、罗氏、GSK等,也有专注于ADC研发的企业如Seagen、第一三共、ADC Therapeutics,中国的荣昌生物也在这个领域崭露头角。
国内上市ADC药品汇总
近年来,中国在双抗和ADC领域取得的成果也有明显增长的趋势,中国的科研机构和制药公司积极投入研发,并在这些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有些业内人士认为,国内双抗及ADC药物市场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目前国内获批上市的 ADC 药物共 5 种,分别是罗氏的恩美曲妥珠单抗、Seagen/武田的维布妥昔单抗、辉瑞的奥加伊妥珠单抗、荣昌生物的维迪西妥单抗和 Immunomedics 的戈沙妥珠单抗。
总 结
近年来,许多企业在ADC领域都取得了优异的成果,激励着更多科研机构都在积极投入研发,现在光国内ADC药品布局企业就已经超过110家。在这种研发热情的推动下,国内ADC药物市场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抗体药物的研究和发展为中国的癌症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和机会,且有望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国家医保部门从多个方面考虑到参保人员的利益,进而对相关政策进行调整和完善,提升居民的生活幸福感。
2020年-2025年,因新品上市以及患癌人数不断增加,因此从市场规模也随之上升。根据头豹研究院整理,ADC药物的市场规模预计在2024年有望达到74 亿元,2030年预计市场规模达到292亿元人民币,2024-2030年复合增长率为25.71%。
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最新公告显示,2020年各类传播途径的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均呈现明显下降,其中肠道传染病发病率较2019年下降29.4%、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较2019年下降12.9%。因此,全球,包括中国在内的抗菌药物的使用额呈下降趋势。
随着新药的不断研发和政策的完善,渐冻症治疗市场有望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