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News information

研发ADC类抗肿瘤药物,这5大要点需要特殊关注!

分类:行业资讯    发布时间:2023-04-12     访问量:325

    4月7日,中国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发布《抗肿瘤抗体偶联药物临床研发技术指导原则》,对抗体偶联药物(ADC)类抗肿瘤药物的临床研发需要特殊关注的问题提出建议,并指导企业更为科学地进行ADC的临床研发。本指导原则适用于ADC类抗肿瘤药物,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截图来源:CDE官网

 

一、背景

    抗体偶联药物(ADC)由靶向特异性抗原的抗体或者抗体片段药物与有效载荷(如小分子细胞毒药物)通过连接子偶联而成,兼具传统小分子细胞毒药物的强大杀伤效应和抗体药物的肿瘤靶向性。开发ADC药物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将有效载荷靶向递送到特定部位,以实现有效载荷的全身暴露相对于将其作为口服或静脉给药的单一疗法较低,有效地提高抗肿瘤治疗的获益风险比。
 

     由于ADC药物在选取靶抗原、有效载荷、连接子以及偶联方式等方面各有不同,使其结构上存在多样性和复杂性;同时,ADC药物并不简单地等同于抗体药物和有效载荷的联合,在临床研发中存在诸多挑战,包括药代动力学的复杂性、肿瘤靶向和有效载荷释放不足以及耐药性等。本指导原则旨在对ADC类抗肿瘤药物的临床研发中需要关注的问题提出建议。

 

二、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合理设计ADC

    ADC药物的研发应该本着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原则,以解决临床需求为目标,积极开展作用机制研究,并以此为基础有针对性地精心设计ADC,使其获益大于风险。ADC药物的研发立题主要在于克服有效载荷的限制性毒性、扩大治疗窗和提高抗肿瘤疗效。因此,理想的ADC药物在血液循环中应保持稳定性和完整性,精准地到达治疗目标(肿瘤细胞),并最终在肿瘤细胞内释放有效载荷。
 
    ADC药物不同的结构特点可能导致体内的代谢过程、发挥作用机制等特点各异,从而呈现不同的临床获益和风险特征。由于ADC的构成因素复杂,当选择不同的靶抗原和抗体、不同作用机制的有效载荷、不同的连接子及其偶联方式等,对其生物学效应都可能产生明显的影响。因此,鼓励研发人员开展相关机制研究,深入探索ADC药物的设计特点。ADC药物的开发需要关注并综合考虑以下要素:靶抗原、抗体、连接子、有效载荷、偶联方式

 

三、临床研发中的关注要点

在遵循一般药物研发原则及规律的基础上,对于ADC类药物还建议关注以下要点,以期提高研发成功率:
 

1、同一靶抗原不同药物间疗效的差异

 

基于作用机制ADC药物的人群选择策略主要依据肿瘤细胞上的靶抗原表达,但针对同一靶抗原,不同ADC药物在不同瘤种中的疗效各异。其原因可能为:

①由于ADC药物结构和作用机制的复杂性,其疗效与抗体、连接子和毒素成分及其与肿瘤及微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具有密切关系,造成了针对同一靶抗原的不同药物之间的疗效差异;

②在不同的肿瘤组织学类型中,存在靶抗原的异质性、肿瘤组学改变的的复杂性等差异,均会影响ADC药物的递送以及抗肿瘤活性。

 

对于ADC药物来说,需要根据研发目的、临床前研究和早期临床研究阶段的数据等,选择恰当的目标适应症。因此,建议在早期研究中开发全面、科学和可靠的靶抗原检测方法,充分探索在不同瘤种中的有效性数据,可采用多重扩展队列试验设计,同时入组多个不同瘤种的队列,比较广泛地探索其有效性、安全性和给药方案的合理性,为后续确定目标适应症提供充分依据。

 

2、同一药物针对不同靶抗原表达状态疗效的差异

 
由于ADC的抗体主要发挥靶向定位作用,把有效载荷精准递送至目标细胞内杀死肿瘤细胞,在这一过程中,有些药物还可产生旁观者效应。因此,不同于单抗的作用特征,ADC可能不仅对靶抗原高表达肿瘤有效,对靶抗原低表达的肿瘤细胞是否具有抗肿瘤活性,也值得进一步探索
 
因此,采取何种富集人群的临床开发策略对ADC药物的研发上市十分重要,鼓励研发人员在早期临床试验阶段就积极开展较为深入的生物标志物探索性研究,根据ADC的靶点特征探索预测性生物标志物、预后性生物标志物以及药效学生物标志物等。根据生物标志物的不同特点,早期探索时灵活考虑用于患者筛选还是回顾性分析,积累较为充分的数据为精准定位获益人群提供支持。同时,在研究中关注有效载荷的作用机制相关的生物标志物,也可能用于筛选最佳获益患者,通过观察低剂量水平给药的反应,扩大部分人群的治疗窗。
 

3、最佳给药方案的探索

 

合理的给药策略是影响ADC药物获益风险特征的关键因素。基于ADC药物的结构特征和作用特点,有效载荷毒性是主要的剂量限制因素,有效载荷系统暴露量相对较小程度的增加就可能导致显著的不良反应。佳给药策略的选择需综合考虑抗体和有效载荷之间的PK和PD差异,因此,在早期研究阶段除了评估剂量-效应关系,还应全面了解ADC药物、组成部分及药理活性代谢物(如果有)的PK和PD,并尽可能探索其与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之间的关系,从而及时合理调整给药方案。
 
为了获得较充分的PK、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以支持最佳推荐剂量和给药方案的确定,建议早期扩展研究时可在安全剂量范围内选择多个候选给药方案进行剂量扩展探索研究,同时可充分借助模型模拟等方法,并结合同类靶点药物的临床试验数据进行综合评估。
 
4、关注安全性风险
 
在ADC药物临床研发中,安全性风险管理至关重要。对于ADC药物来说,抗体的特异性、连接子的稳定性、有效载荷的性质等因素都可能影响药物的安全性,使其具有与单纯有效载荷不同的毒性特征。与靶向相关的毒性相比,在多数情况下脱靶相关毒性可能是ADC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
 

导致脱靶毒性的原因可能包括:

①有效载荷释放到血液循环中(例如:由于连接子不稳定或细胞外蛋白酶使得载荷在细胞外释放);

②非特异性内吞机制(例如巨胞饮作用和微胞饮作用)及受体依赖的内吞机制,能内化整个ADC或游离载荷

③旁观者效应等。

 
同时,具有相同类型或作用机制的不同有效载荷所表现的安全性特征常各不相同。在具有相同靶抗原或有效载荷的情况下,不同的ADC类药物可能呈现出不同的安全性特征。另外,还需要关注有效载荷的代谢、排泄和细胞内作用途径,这些方面可能存在种族间的差异,从而产生不同人种间的安全性差异。
 
5、联合治疗
 

合理的联合治疗可以有效增加ADC药物的抗肿瘤活性,可能的联合增效机制包括如下:

促进抗肿瘤免 疫:

ADC药物可诱导免疫原性细胞死亡,改变肿瘤组织的免疫微环境,当与免疫治疗联合使用,可以发挥协同抗肿瘤活性,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效载荷的特性。

增加ADC向肿瘤组织的输送:

例如靶向VEGF信号通路的药物,可能通过促进肿瘤血管正常化来改善ADC向肿瘤组织的输送。

联合后增强有效载荷活动和/或合成的杀伤力。

调节抗体靶蛋白表达:

增加肿瘤细胞表面靶抗原表达的药物可能会促进抗体-抗原结合。

增强抗原转换或降解的药物可能会促进ADC药物的摄取和有效载荷的切割和释放等

 
鼓励申请人参考NMPA发布的《抗肿瘤药联合治疗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开展ADC药物与其他药物联合治疗的探索研究,关注药物间相互作用、联合是否协同增效以及是否增加安全性风险等;若联合治疗导致某一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增加,则需进行相关发生机制的进一步研究。
 

四、总结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后续将不断有新的ADC产品进入到临床试验中,比如双表位或双靶点ADC、使用两种不同的有效载荷组合等。可预期的是,与目前已有的ADC药物一样,其每一个组成部分都可能会影响到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因此,除了必须遵循抗肿瘤药物的一般研发规律,还应该注重以临床需求为出发点,结合ADC药物的分子结构和机制特征,关注临床研发要点,深入探索分析其临床优势,合理地制定开发策略。

 

来源于网站,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