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information
分类:行业资讯 发布时间:2023-04-12 访问量:325
4月7日,中国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发布《抗肿瘤抗体偶联药物临床研发技术指导原则》,对抗体偶联药物(ADC)类抗肿瘤药物的临床研发需要特殊关注的问题提出建议,并指导企业更为科学地进行ADC的临床研发。本指导原则适用于ADC类抗肿瘤药物,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截图来源:CDE官网
一、背景
由于ADC药物在选取靶抗原、有效载荷、连接子以及偶联方式等方面各有不同,使其结构上存在多样性和复杂性;同时,ADC药物并不简单地等同于抗体药物和有效载荷的联合,在临床研发中存在诸多挑战,包括药代动力学的复杂性、肿瘤靶向和有效载荷释放不足以及耐药性等。本指导原则旨在对ADC类抗肿瘤药物的临床研发中需要关注的问题提出建议。
二、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合理设计ADC
三、临床研发中的关注要点
1、同一靶抗原不同药物间疗效的差异
基于作用机制ADC药物的人群选择策略主要依据肿瘤细胞上的靶抗原表达,但针对同一靶抗原,不同ADC药物在不同瘤种中的疗效各异。其原因可能为:
①由于ADC药物结构和作用机制的复杂性,其疗效与抗体、连接子和毒素成分及其与肿瘤及微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具有密切关系,造成了针对同一靶抗原的不同药物之间的疗效差异;
②在不同的肿瘤组织学类型中,存在靶抗原的异质性、肿瘤组学改变的的复杂性等差异,均会影响ADC药物的递送以及抗肿瘤活性。
对于ADC药物来说,需要根据研发目的、临床前研究和早期临床研究阶段的数据等,选择恰当的目标适应症。因此,建议在早期研究中开发全面、科学和可靠的靶抗原检测方法,充分探索在不同瘤种中的有效性数据,可采用多重扩展队列试验设计,同时入组多个不同瘤种的队列,比较广泛地探索其有效性、安全性和给药方案的合理性,为后续确定目标适应症提供充分依据。
2、同一药物针对不同靶抗原表达状态疗效的差异
3、最佳给药方案的探索
导致脱靶毒性的原因可能包括:
①有效载荷释放到血液循环中(例如:由于连接子不稳定或细胞外蛋白酶使得载荷在细胞外释放);
②非特异性内吞机制(例如巨胞饮作用和微胞饮作用)及受体依赖的内吞机制,能内化整个ADC或游离载荷;
③旁观者效应等。
合理的联合治疗可以有效增加ADC药物的抗肿瘤活性,可能的联合增效机制包括如下:
①促进抗肿瘤免 疫:
ADC药物可诱导免疫原性细胞死亡,改变肿瘤组织的免疫微环境,当与免疫治疗联合使用,可以发挥协同抗肿瘤活性,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效载荷的特性。
②增加ADC向肿瘤组织的输送:
例如靶向VEGF信号通路的药物,可能通过促进肿瘤血管正常化来改善ADC向肿瘤组织的输送。
③联合后增强有效载荷活动和/或合成的杀伤力。
④调节抗体靶蛋白表达:
增加肿瘤细胞表面靶抗原表达的药物可能会促进抗体-抗原结合。
⑤增强抗原转换或降解的药物可能会促进ADC药物的摄取和有效载荷的切割和释放等。
四、总结
来源于网站,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国家医保部门从多个方面考虑到参保人员的利益,进而对相关政策进行调整和完善,提升居民的生活幸福感。
2020年-2025年,因新品上市以及患癌人数不断增加,因此从市场规模也随之上升。根据头豹研究院整理,ADC药物的市场规模预计在2024年有望达到74 亿元,2030年预计市场规模达到292亿元人民币,2024-2030年复合增长率为25.71%。
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最新公告显示,2020年各类传播途径的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均呈现明显下降,其中肠道传染病发病率较2019年下降29.4%、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较2019年下降12.9%。因此,全球,包括中国在内的抗菌药物的使用额呈下降趋势。
随着新药的不断研发和政策的完善,渐冻症治疗市场有望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